来源:《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年第6期
拼图式合作学习及其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
胡继飞
摘要:拼图式合作学习是模拟拼图游戏的行为方式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经过教育研究者们的不断改进,已经发展为第四代(Jigsaw Ⅳ)。其一般教学流程可以概括为:任务切块→建立原属小组和明确任务分工→组建专家小组和实施课题研修→回原属小组进行组内互助→教师回馈→成绩评定。该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师培训有诸多优越性,对打破单一、刻板的教师培训教学方式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还以高中生物骨干教师新课程培训的一个教学专题为例,介绍了“切块→分组→研习→引领→拼联→测评”的模式变式及其在培训活动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拼图式合作学习;教师培训;教学模式;应用
在所有的专业性培训项目中,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难度最大。一方面,培训的内容要满足新课改实践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培训的教学方式要对中小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教师培训的课程一般2~5节连堂,加上学员的自学能力、信息能力和表达能力比较强,培训院校提供的学习资源也较为丰富,按理说,教师培训的课程与教学更应充满研修的气息,更能溅射出智慧的光芒,更易融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但事实上,“教师讲、学员听”的口耳授受模式,在当下的教师培训中几乎是一统天下。这样的状况必须尽快改变。拼图式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语言学、文学和与概念有关目标的教学中[1],近年来则被我们尝试性地运用于教师培训的教学策略当中。本文拟就该教学模式及其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一、拼图式合作学习及其模式建构
1.拼图式合作学习的基本含义
拼图游戏就是将完整的图片或模型拆分开来,游戏者再按照一定的方法把图片或模型的“组件”一块块拼接起来恢复到原样。将这一古老游戏的方法和规则引入教学领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拼图式合作学习(Jigsaw Cooperative Learning)。
拼图式合作式学习也称为皆可熟(JIGSAW)教学法,就是将学习者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来学习同一主题的学习材料(教学课题),小组成员分别到不同的专家小组研习某一子课题,然后回到原来的学习小组将在专家小组习得的内容教授给本组其他学习者。早期的皆可熟教学法,强调分工合作与个别享有个人努力的成果。1986年Slavin对该教学法进行了一些改进,学习者不仅要钻研自己负责的子课题,所有的学习者还要研习全部的教材內容,并通过改进评分方式来强调分工合作与共同享有个别努力的学习成果。该教学法被Slavin融入“学生小组成就区分法”(STAD)的测验方式及小组奖励策略后,就形成了所谓的第二代皆可熟(JIGSAW Ⅱ)教学法。
此后,一些学者对JIGSAW 教学法不断进行局部性的改造。Slavin的“学生小组成就区分测验”,强调个人小考成绩由个人独立完成、他人不能协助,小组成绩由组内成员个人的进步成绩累计,并对最优小组给予奖励。此后,Herlank等人将小组成绩“由个人的进步成绩累计而成”,改为“由组内成员个人测验分数加和而成”;Jones和Steibrink则在JIGSAW Ⅱ的“小考”前加插一个“合作测验复习”的环节,即学习者在原属小组共同合作并协助其他成员复习教材内容为小考做准备。这就形成了所谓的JIGSAW第三代[2]。进入本世纪初,Briink等人又在JIGSAW Ⅲ的基础上加入一个“教师回馈”的阶段,形成了最新的JIGAW第四代(JIGSAW Ⅳ)。“教师回馈”环节主要是教师用来解答学习者在小组学习时提出的和难以自己解决的疑难问题。
2.拼图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
根据上述拼图式合作学习的行为旨趣和游戏规则,我们可以将该模式的一般教学流程简单概括为:任务切块→建立原属小组和明确任务分工→组建专家小组和实施课题研修→回原属小组进行组内互助→教师回馈→成绩评定。各教学环节的具体行为策略分述如下:
第一步:任务切块。教师将教学主题进行任务分割,即将大的学习任务分解成小的学习任务(称为“任务块”)。一般来说,学习主题(大的学习任务)分解为4—6个任务块比较合适。对主题学习任务进行切块,有点类似于拼图游戏中将完整的一张图片拆分为一块块的“组件”。
第二步:建立原属小组和明确任务分工。管理科学的研究已经证明,4~6人作为一个小组时的工作效率最高。原属小组(Home Group,简称HG)的成员以4—6人为宜(注意与主题学习任务的切块数相一致),并采用异质分組,即每组安排不同性別、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家庭背景的异质学习者,目的在于让学习者在异质小组中适应不同的学习对象和分享不同的学习经验。民主选举或教师指定小组长,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进行学习任务的分工,即每个成员负责一个任务块。
第三步:组建专家小组和进行课题研修。专家小组(Expert Group,简称为EG)是由HG中负责同一小的学习任务(子课题)的学习者重组而成。民主选举或教师指定一名小组长(最好由有专长者担任),小组长负责组织成员围绕子课题进行研讨和理解性学习。要求每个成员达到良好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到各组巡视,以便了解各EG的进展情况,并适度参与一些疑难问题的研讨和进行必要的指导。
第四步:回原属小组进行组内互助。EG完成任务后即自行解散,成员回到原来的小组进行互助性的学习活动,即每个成员将自己在EG的学习成果以清晰的方式传授给其他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需到各组巡视,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各HG的互助学习情况,也可以提供一些必要的个别辅导。
第五步:教师回馈。根据前面两个环节巡视了解到的情况,教师面向全体学习者进行整体性的知识梳理和有针对性的个别疑难问题解答。
第六步:成绩测评。实施“学生小组成就区分测验”,可以采用卷面纸笔测验和口头汇报交流的形式。测验前HG成员可以通过相互帮助来提高复习效果,但实施测验时必须由个人独立完成,他人不能协助。HG的成绩为小组成员的平均成绩,个人成绩则由个人测验得分和小组集体奖励得分两部分按一定比例加和而成。优胜小组和优秀个人将给予一定奖励。
3.拼图式合作学习的教育价值
该教学模式具有良好实用性,既适用于教师培训和高校的基础理论课教学,也适用于中小学概念型课程的教学。
一是变被动学习为任务驱动下的主动学习。拼图式合作学习在小组和个体的“双重任务”驱动下,促使学习者更积极、更有目的性地去进行主动学习,以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合作研讨取代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反复讲解。
二是将学习者作为一种培训资源,强化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相互扶助。学习者在小组内进行同伴间的提问、质疑、讨论和相互启发,心理负担和压力比较小,再加上拼图式合作学习提供了许多学习者彼此间相互依赖与协助的机会,当学习者遭遇学习困难时,往往能够主动地向其他小组的成员请教和求助。同时,作为施教方的学习者会有更大的积极性和热情投入对问题的思考,指导他人进行学习也是施教者自身的一种“过度性的学习”。
三是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观察、思考和个别辅导。在拼图式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小组长的协调管理和同伴间的相互帮助,不仅减轻了教师上课讲授的负担,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花较多的时间来了解全体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并适时协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小组或成员。
四是提升学习者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技巧。在拼图式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每位学习者都要参与HG和EG两个不同小组的学习活动,这大大增加了学习者彼此之间了解、熟识和互动的机会。如何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如何倾听他人的看法,如何有理有节地与他人开展辩论,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小组学习活动无疑为学习者提供了难得的实践锻炼的机会。
五是学习者对于自己的学习有了更多的责任感。拼图式合作学习将学习者的个体学习置于群体学习的环境之中,赋予个体学习更多的集体责任。就如同拼图游戏一样,因为每一块拼图对于一张图的完整是缺一不可的,每位学习者所负责的子课题,对于整个小组学习任务的完成和最后学习成绩的评定也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该教学模式还有其他诸多值得重视的优越性,比如能够有效地培养学习者的合作意识、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能够较好地将教学与评价结合起来,能够促进学习者主动进行个人意义建构。
二、拼图式教学模式的改进与应用
任何教学模式都需通过实践加以演绎和改造。“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研修”是高中生物骨干教师新课程培训中的一个重要培训专题,时间为7学时,分别安排在下午(2课时)和次日上午(5课时)两个时间段。我们采用“切块→分组→研习→引领→拼联→测评”的教学流程(模式变式)进行过该专题的教学,受到学员欢迎。这里就以此为例来说明拼图式合作学习在教师培训中的实际操作。
1.切块:化整为零 任务分解
对研修专题进行分解,即任务切块。教师培训的教学专题,内容容量往往比较大,这就需要将专题学习任务分解成若干个较小的学习单元,即任务块。如果将每个任务块用问题的形式来概括,就称之为“问题块”。 各问题块既要明确和具体,又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且每个问题块彼此的难度和容量要大体相当。
我们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研修”专题分解成6个问题块,见表1。这一环节约占用2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主要用来说明拼图式合作学习的操作流传和展示表1所示的问题模块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
表1 任务切块示例
专题 | 问题(任务块) | 涉及范围 |
1.如何理解高中生物的课程理念、课程设计和课程目标? | 课标第一部分“前言”和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 |
1” | ||
2” | ||
3” | ||
6.如何理解和实施课标中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 课标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 |
2.分组:异质分组 合理分工
接下来就是宣布学员的异质分组名单(课前教师要分好组和打印出小组名单一览表),并明确每个成员的研修任务。本专题包含6个子课题(问题块),故原属小组(HG)成员人数设定为每组6人。采用人为组合的方式分组,即教师事先通过学员个人基本资料,综合考虑性别、教龄、职称和能力等因素进行异质分组(组内异质)。小组成立后,各组民主推选1名小组长,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通过协商进行学习任务分工,1人负责1个问题块。小组长需对分工情况做简单记录,比如第1组负责“问题1”的为1号同学,编号记为“HG1-1”;第3组负责“问题5”的为5号同学,编号记为“HG3-5”。余此类推。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呈示事先设计好的专题学习目标,帮助学员从整体上把握学习任务。分工完成后,教师开始介绍一些相关学习材料(主要是高中生物的新课程标准、原教学大纲和相关的培训教材、复印材料),并为学员解读本专题学习任务(包括专题总目标和各问题块的子目标)。本环节约占用3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
3.研习:资源共享 集体研修
临时组建专家小组(EG)并进行问题块的研讨。原属小组(HG)中负责相同问题块的同学抽出来组成临时的EG,比如各HG中的1号同学抽出组成1号EG,各HG中的2号同学抽出组成2号EG,余此类推。组建完成后,各EG民主推选1名临时小组长来组织本组的研讨活动。活动中,EG的成员带着课前的专业积累和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通过面对面的多向互动来共同研讨所负责的问题块,直至每个成员对该问题块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有一个良好的理解和把握。
在本课例中,对应于6个问题块分别组建6个EG(专家小组),每个EG要针对本组负责的问题块进行深入研讨,比如1号EG围绕“如何理解高中生物的课程理念、课程设计和课程目标”展开研讨,2号EG围绕“如何理解《分子与细胞》模块的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展开研讨,余此类推。同时教师介入各EG的讨论,以了解各组讨论情况和提供一些必要的个别指导。本环节约需要45分钟的课堂学习时间,同时要求学员利用课外时间继续进行资料搜集和自主学习。
以上3个环节合并为2课时,安排在头一天下午进行;以下3个环节合并为5课时,安排在次日上午进行。
4.引领:教师点拨 适度归纳
教师对本专题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和总结延伸。通过前一个环节,教师对学员的讨论和理解情况有所了解,本环节教师需面向全体学员就该专题的重点内容进行一些提示和拓展,特别是要对学员讨论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和不足进行纠偏。教师事先要备好课,注意尽量用知识结构和概念图解的方式将各问题块间的内在联系呈现出来。
本课例中,我们以“高中生物新课程到底新在哪里”为主线,重点对新课程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3个必修模块间的分工与衔接、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间的关系等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对新、旧生物课程的比较进行适当拓展。本环节约需要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根据需要,本环节也可以与下一个环节在顺序上进行对调。
5.拼联:模块拼接 组内互助
各EG(专家小组)在任务完成后即自行解散,各成员回到原来的学习小组中,并就自己负责的问题块来指导HG组内其他成员进行理解性学习,直至本小组每个成员达到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例如,每个HG的1号学员负责指导本组其他5位同伴就问题1“如何理解高中生物的课程理念、课程设计和课程目标”进行学习,方式包括讲解、对话和辅导等;各HG的2号学员则需要就问题2“如何理解《分子与细胞》模块的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对本组其他5位同伴提供学习指导……余此类推。
这个阶段,学员不仅要从各成员那里获得对各问题块的理解,还应该在拼接和联系当中获得对整个专题内容的整体把握。同时,教师要介入各小组活动,以进一步了解情况和进行个别指导。对于一些共性问题,教师还可以面向全班进行适当讲解。本环节需要约12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包括组织检测前的小组集体复习。
6.测评:即时检测 评价激励
测评可以采用纸笔测验、口头汇报和作品展示等形式,本课例则使用卷面纸笔测验。教师事先要编制好一份基于培训目标的检测题(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内容要涵盖每个问题块的主要内容,要根据答题时间控制一定题量。为方便统计,测试题目要按照问题块来分类排序,跨问题块的题目放在试卷最后,统计时分值分摊到相关问题块中。全体学员独立答题,成员间不能协助。课后教师再根据卷面测试成绩进行加权求和来计算每位学员的专题学习成绩,计算方法是:个人卷面得分(50%)+HG小组平均得分(30%)+EG小组奖励得分(20%)。基本原则是某问题块成绩突出奖励该EG小组的所有个人;HG小组的总成绩突出则奖励该小组集体。本环节约占用6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
卷面要注意让学员按照前面第二环节中所示的编号方法填写自己的代号,以利于教师课后进行得分统计。比如编号为HG3-2的学员,个人卷面测试成绩得分率为70%,小组平均得分率为80%,由该学员负责的问题2“如何理解《分子与细胞》模块的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的相关试题的全体学员平均得分率为85%,则HG3-2学员的综合成绩为:70×50%+80×30%+85×20%=76。这种激励性的评价,将个人成绩与小组成绩联系在一起,有利于集体意识的培养。
需说明的是,上述教学流程及其教学策略对JIGSAW Ⅳ进行了一些改进,主要体现在教师指导和测评方法方面。本模式还可以应用于校本培训,但需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培训主题的选择,要选择诸如“新课程下的新课型”、“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行为方式”和“过程性评价的实施策略”等跨学科的研修专题;二是原属小组的分组,需优先考虑在不同学科、不同任教年级和不同教龄之间进行异质组合。
总之,拼图式合作学习将学员自学与教师辅导、个体学习与群体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时融入了变式训练、多向互动、资源共享和激励性评价等教学策略,非常适合于中小学教师培训,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接受型和讲座式主导教师培训的格局。此外,开放课堂学习、问题解决导向的实践学习、框架下的发现性学习、团体探究式学习和配对式合作学习等也是值得倡导的教师培训教学模式。希望有更多的培训者来实践和发展这些教学模式,让教师培训的课堂更多地充满激情、思辩和智慧。
参考文献(略)